|
杭州良渚玉鸟集: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文化赋能与商业焕新 |
||||
|
||||
|
在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中,历史文脉与商业活力的共生共荣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。此前,余杭区良渚街道的玉鸟集商区存在建筑风貌陈旧、空间布局杂乱、商业业态低端趋同、文化服务缺失及占道经营等问题,是良渚文化核心区的一块“短板”。面对这一困境,余杭区良渚街道以“活化良渚文明、构建品质生活”为核心定位,摒弃传统商区“业态单一、风貌同质化”的发展模式,从“文脉传承、服务提质、长效运营”三大维度发力,推动玉鸟集商区从陈旧低端商区转型为“文化艺术-社交休闲-轻度假”融合的文旅型商业街,探索出商区更新与文化保护、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新路径,为良渚片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 一、破“茧”重构:从高密空间到文化场域的转型蝶变 街道从解决“文化空”和“空间乱”两大问题入手,紧扣“问题导向”与“特色塑造”精准发力。 一是激活街区文化底蕴。街道没有盲目自主改造,而是引入专业合作方万科杭州公司,投入5亿元打造玉鸟集商区。深度挖掘良渚五千年文明基因,系统提炼玉鸟集在地社区公约精神与共创文化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现代转译与业态融合活化在地文化基因,赋予街区独特文化标识与精神内核。二是构建无界漫游体验。针对封闭式布局、空间拥挤的老问题,借鉴水乡泽国“无界渗透”的空间理念,重构开放式街巷体系。通过优化空间连通性,构建多层级社交节点,将10.6万平方米的商区划分为文化艺术、休闲体验、生活服务等功能板块,并增设了多层级社交节点,彻底改变过去 “挤、闷、绕” 的体验。三是营造群落引力磁场。街道没有满足于“街区翻新”,而是瞄准“打造长期吸引力”,引入安藤忠雄(“大屋顶”)、戴卫·奇普菲尔德(“村民图书馆”)、柳亦春(“大谷仓”)等设计作品,形成具有高艺术辨识度的设计群落,驱动网红打卡经济与艺术氛围营造,提升街区美学价值与吸引力,日均吸引游客1.5万人次,带动周边餐饮、零售、文创等业态营收持续增长,让玉鸟集成为兼具艺术鉴赏、休闲消费与文化体验的城市文旅新地标。 二、跃“质”升维:从物质满足到精神共鸣的有效服务 街道把“民生需求”放在首位,服务升级不能只做表面文章,从“物质补短”到“精神共鸣”。 一是补齐民生服务场景。针对停车难,街道牵头协调开发地下空间,配套2个出租车停靠点、670个非机动车车位及700余个机动车位,缓解停车难;针对 “吃饭难”,重建“村民食堂”并保持菜价普惠,打造“15分钟生活圈”核心节点,对接民生需求。二是塑造全时友好生态。老旧玉鸟集的服务只停留在“勉强满足物质需求”层面,街道在保障周边居民基础物质消费的同时,精准嵌入书店、艺廊、工坊、轻社交空间等业态,不是一味招引特色品牌连锁,而是优先招募良渚文化村本地创业者,既有特色又有烟火气,让街区白天能逛、晚上能留”。目前,商区服务1.5公里半径内6万居民,辐射良渚文化村及周边16万人口,居民满意度达95%以上。三是融汇街区商益公心。街道摒弃初期曾出现的“重商业、轻公益” 倾向,创新商业模式,将社区活动空间、社区食堂等公益服务与公共服务有机融入商业运营体系,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,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00个,有效带动片区就业。 三、融“域”共生:从社区围合到开放共治的运营实践 街道引导商区“长效运营”,不能只靠运营方单打独斗,必须构建“开放共治”体系。 一是实现互补联动共赢。街道引导运营方招商时,明确 “避免同质化、突出特色化”,项目成功引入品牌商户128家,其中85%为非标特色业态,形成“首店经济+在地文化”双轮驱动;街道牵头搭建“区域联动平台”,精准对接周边社区居民、商业体及村社需求,建立资源共享、活动共办、客流互导的紧密联动机制,避免同质竞争,形成区域商业生态圈。二是凝聚多元共治合力。依托“村民公约”传统及45%在地商户的桥梁纽带作用,迭代升级为面向商家、消费者、居民的“街区共治公约”,明确各方权责,激发自治共治活力,提升管理效能与文明水平。三是打造外向活力名片。建立“万科主导+商家参与+居民共建”的联合策划机制,共同举办特色市集、文化节庆、艺术展览超1500场活动,2023年5月至今带动客流超130万人次,2024年营收破8亿元,提升街区外向型影响力与知名度,塑造活力开放的城市会客厅形象。 |
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
||||